論文摘要: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必須通過解讀來實現。我們認為,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文本解讀,即“返本”,目的是實事求是地走進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現實解讀,即“開新”,目的是與時俱進地讓馬克思主義走向當代,更好地服務于當代。沿著文本與現實、返本與開新的方向來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走進馬克思主義又讓馬克思主義走向當代的必由之路。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解讀;現實解讀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讀,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生存與發展,更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從歷史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就是一個被不斷理解和解讀的過程??梢哉f,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史同時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史、解讀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得到了不同的解讀,因此也表現出多種理論形式,諸如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等。這些對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理論的不同理解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史,深化了對當時社會歷史問題的認識,指導和推動了當時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同樣,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發展,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作用,就必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地被解讀、被理解、被運用。一方面,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新的考證版本的出現和一系列以前未公開的論著的出版,我們必須研讀馬克思主義的這些新文本,以求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一個全新的、更為系統的把握,這是新時期研究馬克思主義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和理論必需。另一方面,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和社會轉型階段,社會各種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和明朗化。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靠正確的理論作指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就是以實踐為出發點,以“改變世界”為己任的理論。我們必須站在實踐的基礎上,以現代的眼光來解讀馬克思主義,從而為我們解決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指導。此外,當前理論界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與現實關系的理解中,甚至還存在一些誤讀、誤解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健康發展?;诖?,我們認為有必要反思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讀方法,以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理論界已經普遍意識到了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并作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探討。其中,有的學者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應該“回到馬克思”、“走進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讀馬克思主義應使馬克思主義“回到生活中來”,有的還運用西方解釋學理論來研究馬克思主義。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開。我們認為,在當代解讀馬克思主義應從兩方面出發:一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本進行解讀,即返本,目的是實事求是地走進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關系進行解讀,即開新,目的是與時俱進地讓馬克思主義走向當代,更好地服務于當代。下面我們就分別加以論述。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本解讀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進行解讀,就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典文本,忠實于原著,尊重經典作家,通過原著的精讀和深研,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走進馬克思主義。在文本解讀方面,西方的解釋學理論已經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討。我們不妨從西方解釋學發展中觸及一下文本解讀的根本問題,以此導入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解讀方法的探討。
解釋學是一種關于意義、理解和解釋的理論。縱觀其發展過程,解釋學可以分為客觀主義解釋學和主觀主義解釋學或存在論意義上的解釋學兩種理論形態。前者主張人們能夠從作為歷史內容的文獻、作品、行為記載出發,通過知覺、移情或想象純粹客觀地理解文本的意義,代表人物為狄爾泰、施萊爾馬赫;后者則認為,人們根本無法純客觀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釋都會受到理解者和解釋者個人原有思想的制約,因而理解會因人而異,人們始終不能達到對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為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
從對解釋學發展的簡單敘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解釋的主體性與客觀性是解釋學的根本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認為,正如認識的客觀性與認識的主體性不是絕對對立的一樣,解釋的客觀性與主體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當解釋符合客觀文本和實際時,它就是正確的,反之則是錯誤的。這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研究中應遵循的一條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則。也就是說,在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時應辯證地處理好解釋的客觀性與主體性問題,即要堅持以客觀性為主,主體性與客觀性相結合的原則。我們在解讀馬克思主義文本的過程中應忠實于原著,尊重作者,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使自己的主觀狀態(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為追求文本的客觀性提供方法、服務。這一解讀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肯定理解對象的客觀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賴于讀者的意義,這是對理解對象的客觀性解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的解讀,進而走進馬克思主義,有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這就是作為我們理解對象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賴于理解者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原意是馬克思主義著作者賦予的,而不是由讀者賦予的,一旦馬克思主義著作者賦予文本以意義,這種意義就是特定的,它不會隨著時代和讀者的變化而變化。肯定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對象的客觀性,是解讀馬克思主義的前提條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義可以為讀者正確理解,這是對文本對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觀性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可知論,解讀馬克思主義著作也要堅持可知論。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意義的可知性,我們才有可能去走進馬克思主義。如果只認為文本有原意,但不認為文本的意義可以為讀者所理解,那么,同樣不可能去探討馬克思主義的本真。
第三,肯定對文本的理解有正確與錯誤之分,這是對文本解讀的標準的客觀性解讀。關于馬克思主義是什么的爭論由來已久,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所不可避免的,因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們各自所處時代、立場、條件和運用的解讀方法決定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解的差異。這種理解差異不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當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認知階段。但是,這些差異并不能否認馬克思主義理解有其正確的衡量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解正確與否的準繩。
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解讀的基本原則后,那么,在閱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時應如何貫徹這個原則呢?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站在馬克思主義文本的歷史背景、環境中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列寧曾說過:“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歷史范圍之內?!?/p>
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作為我們了解經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對象,是時代的產物。它的產生是為了回答他們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歷史發展所提出的種種問題,這些文本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它們對當時時代問題的回應。從這種意義上講,我們要解讀馬克思主義,必須把它們置于一定的歷史的環境中,從它所面對和回答的問題中,去尋找文本的意義。離開了對產生它的環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的意義。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與產生的歷史環境、背景是密切相聯的,我們必須把二者相統一起來,才有可能理解馬克思主義。
其次,站在馬克思主義所持的立場、觀點、方法上去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誕生以來,其立場就是鮮明的: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追求人類理想的社會制度,它的一切理論都是基于這一最基本立場。所以,它的觀點和方法都具有獨特的批判性、實踐性和辯證性。我們在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時,必須從馬克思主義的這些最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而不能違背。例如,在解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時,首先必須摒棄資產階級“英雄史觀”,站在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基礎上,進而才能真正理解“群眾路線”的方法。
再次,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文本解讀中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是一個有機整體,要理解它就必須系統完整地理解它的整個思想體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體又是由部分構成的,要把握整體就必須以對部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礎。同時,要正確地理解部分,同樣也要依賴于對整個體系的把握。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的解讀中,應該把握整體與部分的相互聯系,既要看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有機整體,又要看到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相對獨立性,從而在整體與部分的聯系研究中達到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把握。
最后,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文本解讀中原初文本與衍生文本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他們的思想又被其后繼者不斷地理解和闡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時代形態。從這種意義而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的思想則是衍生文本。我們應該明確原初文本與衍生文本之間的關系,承認不同馬克思主義著作者思想的相對差異性,但把這種差異性看作是相互補充,而不是絕對對立;更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們思想之間的同一性和繼承性,把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對原初文本的發展和完善,進而在原初文本與衍生文本的統一中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讀要堅持文本理解的“客觀性”原則,但是這還不足以真正解讀馬克思主義。單純進行文本解讀可能導致文本中心主義,即認為研究馬克思主義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為解讀馬克思主義的最終依據。這實際上是一種本本主義或教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時代的產物,實踐的產物。因此,我們還必須立足于時代,立足于當代現實和實踐,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現實的解讀,讓馬克思主義回歸于現實,這才是解讀馬克思主義的必要性和最終目的所在。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實解讀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現實解讀,就是要立足于當代社會實踐,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社會實踐的互動關系角度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最終“讓馬克思主義走向當代”。之所以從這個角度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基于現實與實踐而又歸于現實與實踐的理論。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以社會實踐為其出發點和生長點。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他們研究社會問題的出發點時指出:“德國哲學從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地上升到天上。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揭示這一生活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回聲的發展?!币虼?,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從實踐出發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不僅如此,他們還把實踐作為其理論的生長點。正如他們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比绻撾x了時代發展,脫離了社會實踐,真正理論的建立是毫無可能的。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又以社會現實和實踐為其目的和歸宿。在理論與實踐關系上,馬克思主義向來主張理論以實踐為基礎,它產生于實踐,反過來又必須為實踐服務。所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從事理論研究時堅決反對理論脫離實際。馬克思曾尖銳地批評費爾巴哈等舊哲學“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對于實踐唯物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馬克思主義“絕不提供可以適用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個時代的個人的現實生活過程和活動”。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在理解馬克思主義時必須與現實結合,并進行現實的解讀。這一解讀同樣需要遵循一個原則,即“立足于客觀性,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就是說,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現實解讀的過程中,要在尊重馬克思主義文本的前提下,積極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把時代、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起來,在實踐中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走向當代。具體而言,這一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肯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可能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盡管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具有其時代特征和獨特的時代內涵,從這一點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其固定的內容。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造了其理論的同時,也為其理論體系的發展找到了依據,提出了“實踐”這一重要范疇。“實踐”特別是“社會實踐”這一范疇的特殊性和開放性,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成為可能,同時也使其發展成為現實。只要是存在人類、人類社會的地方,就存在有實踐,就會存在以實踐為基點科學理論的可能性。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正是其發展的源泉和不竭動力。
第二,肯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階段性。承認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實際上就承認了馬克思主義具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它是與時代的發展緊密聯系的。時代在不斷地變遷,社會在不斷地變化,馬克思主義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實踐條件,就會有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資本主義時代產生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國主義時代產生了列寧主義,在中國革命戰爭時代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產生了鄧小平理論。其中,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是其后繼者理論的最初階段,而其他后繼者理論則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階段的運用、補充、發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相對性。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必須看到各個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對性和條件性,不能用同一實踐標準來衡量,而要用當時的社會實踐來衡量。例如,馬克思在晚年論述俄國能否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時,著重論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問題上著重論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社會條件的不同。我們不能用恩格斯的論述來評價馬克思,也不能用馬克思的理論來評價恩格斯。因此,肯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對性和相對標準,并不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
明確了在現實中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則,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當代實踐條件下解讀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走向當代呢?本文認為有以下三種途徑:
首先,從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當代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角度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作為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有的具有時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對于具有時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們應該根據它所產生的時代背景,社會實踐來理解它。
而對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們不僅要了解其產生、發展的基本時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普遍原理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起來,在當代實踐中理解、發展馬克思主義原理。例如,馬克思在談到人的全面發展時,指出:“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瘪R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對當時資本主義人性的異化和抽象的人道主義異化觀批判的結果。而對于今天,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就要把它與我們當代社會實踐結合,充分正視當今全球化浪潮帶來的社會交往的頻繁性,當今經濟主體的多樣性,社會交往方式的多樣化,并結合人的發展環境的這些變化,豐富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探索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徑。
其次,從創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方法論與當代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角度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是一種世界觀,同時也是方法論。它的產生過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過程,也是其方法論形成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盡管有一些理論具有一定的時代限制性,但是,馬克思在創立、形成理論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則對我們大有啟示,它可以為我們在認識和處理當代中國實踐問題時提供指導。因此,從當代現實角度解讀馬克思主義,還必須從方法論角度著眼。從這種意義而言,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論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方法的理解,從而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整個體系的理解。
再次,從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關系角度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根源于實踐的。在不同的社會實踐、不同的時代條件下,它都會有著相對的理論體系。這表現為每一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具體內容都會有一些區別和差異,每一時代都是對上一時代理論的堅持、發展、補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寧分析了資本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歷史性變化,提出了帝國主義理論,而毛澤東、鄧小平則根據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具體情況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體系;又如,馬克思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則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剝離開來,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所以,要理解新時代的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必須聯系新的實踐。要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就必須明確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中國發展對經濟模式的要求。同樣,要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須聯系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人民群眾在中國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則就無法正確把握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從當代現實角度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也要避免一種傾向,即只從實踐而不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本和基本原理的傾向。這種傾向是一種“唯現實主義”,它只是片面地、相對地在實踐中“發展、補充、完善”馬克思主義,而不明白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所在,實質上是一種文本虛無主義。所以,正確處理好解讀馬克思主義過程中文本解讀與現實解讀的關系是異常重要的。
實際上,在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過程中,文本解讀與現實解讀是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是同一事情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文本解讀是現實解讀的前提和基礎。在任何時代,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現實解讀,都不能離開馬克思的原始文本進行,離開了原始文本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另一方面,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文本解讀也離不開現實解讀,現實解讀是文本解讀發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文本是社會實踐的理論表現。只有在實踐中,馬克思主義文本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被不斷地賦予新的時代意義。我們必須立足當代現實,不斷地更新思想,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文本。正如鄧小平所說:“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F在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p>
總之,我們認為,要正確地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一方面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文本解讀”,另一方面又要進行“現實解讀”,這兩個方面都是必要的,而且這兩個方面必須相互結合,相互聯系,相互補充。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文本解讀,理解、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離開馬克思主義的現實解讀,就會陷入本本主義。只有把兩者相結合,才能使每一方面都具有正確的意義。這就是我們走進馬克思主義,又讓馬克思主義走向當代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