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關鍵詞〕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現代生態文明觀啟示
[論文摘要]生態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實現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的現代轉換,科學汲取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自然觀;克服傳統思想的時代局限性,完善民主與法制相結合的社會體制;吸取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探索適合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觀;對傳統農業方式進行科學理性的改造,探索適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模式,對構建現代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穩定則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不僅僅是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更意味著生態文明的進步。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同時為我們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立足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結合現代生態理念,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生態倫理傳統,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一、科學汲取“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自然觀
自然觀是人們對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總的觀點,是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論,對人類的實踐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近代以來形成的機械自然觀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片面強調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統治者,自然是人類可以任意驅使和宰割的對象,從而對自然采取橫征暴斂、竭澤而漁的態度??梢哉f,這種自然觀是導致今天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生態危機重重的思想根源。因此,為了防止全球性生態災難的到來,使人類文明得以持續下去,必須從哲學的層面認真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自然觀的變革,建立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生態自然觀。
生態自然觀是在人類反思全球性生態危機的過程中、總結現代生態科學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主張把人的角色從自然界的征服者改變成其中的普通一員,人類和自然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上是平等的,人與自然之間要協調發展、共同進化。生態自然觀的確立,為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
我國傳統倫理強調“天人合一”、“民胞物與”,把宇宙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人類追求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系。“天人合一”思想包含著對自然系統本身秩序的維護和對生命物種生存權利的尊重,以及對其他非生命的自然系統的關心。這種有機論的自然觀直觀地把握了人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的整體圖景,與建立在生態學和其他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生態自然觀有共同之處。但是,由于缺乏現代科學理論對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各種復雜規律的深刻認識,只能從總體上被動的適應自然生態規律、局部上利用經驗積累的生態知識,實現的是較為原始的“天人合一”狀態。我們今天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在經歷了工業文明的洗禮、生態狀況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情況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回歸。這要求我們在全面深刻地把握生物圈的規律和人與自然復雜的相互作用機制的前提下,主動地適應生態規律,既用科學的生態理論來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服務,又利用它來恢復和重建被工業文明破壞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爭取在更高的相互作用水平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因此,構建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生態自然觀,應當深人挖掘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以現代復雜性科學知識對其進行闡釋,以人類與自然界的共存為價值取向發展生產力,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為中心建立生態化的生產關系和經濟體制,從而促進人類的世代延續和社會自然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二、吸取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觀
科技是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自20世紀中葉新技術革命以來,人類掌握了強大的科學力量和物質力量,迫使自然界竭盡所能地為人類服務,物質財富激增,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種傳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科學技術的兩面性,它既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通過科學技術極大地擴張了駕馭自然的種種能力,卻沒有同樣擴大保存和保護自然的能力。沒有高尚的價值理性引導,科技的盲目發展就會導致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和毀滅,而沒有明智的科學理性,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不能得到強大的物質支撐,也就談不上真正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因此,為了防止技術濫用給人類社會帶來種種惡果,需要以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相互協調作為引導。繼承中國農業文明所形成的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同時吸取西方生態倫理中較為先進的科學理性,促使科技朝著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揮作用。
傳統生態倫理思想中,“天人合一”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思想以及人與人之間以和為貴的和合觀念,為人們更新科技觀念提供了重要啟示。與價值理性發達的情況相比,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傾向于人文領域的德性之知,偏向于以自然人文主義的態度對待自然,強調尊重和保護,忽視利用和開發。這種傾向與農業文明中的經驗技術和自然經濟形式結合起來,不能適應現代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甚至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理性地看待中國的生態倫理傳統,將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統一起來,將人類生存價值的實現與工具價值的發揮統一于對生態系統整體價值的維持,同時發揮科學技術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作用,促進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加速全球信息化趨勢以緩解人類對自然的需求壓力;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工業生產朝著高效率無污染的方向轉變……
三、對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進行科學理性的改造,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模式
十七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實際上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新的“生態文明模式”,它包括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態文明觀念”“生態消費模式”“生態生產方式”等生態的文化理念和生態的生活生產方式。
傳統工業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大量釋放廢棄物的粗放式生產經營方式之上,是產生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根源。以中國傳統的生態農業為主的生產技術方式包含著許多合理化的因素,值得我們今天去繼承和完善。中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是在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天時、地利,同時發揮人力的基礎上長期積累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經驗形態的技術方式,它與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和生活方式相適應,基本上是與自然的生態環境相協調的。但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工業化水平突飛猛進的科技時代,這種適應型的農業生產模式遠遠不能滿足人類在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安全的前提下來實現人類健康發展的要求。
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技術方式是在謀求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要求既能夠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安全和發揮正常功能,以保持生態過程的可持續性,又能夠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的健康發展道路。它的發展方向應該有利于知識和信息含量的商品不斷增加,有利于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知識型轉變。實現產業結構的轉變,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生態農業的基礎上,發展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產業—現代生態農業;在克服傳統工業生產“末端治理”弊病的同時,發展新型的綠色工業;保持經濟發展的水平與消費水平的平衡。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多樣性的生態環境條件和資源類型也要求多樣化的生產技術方式。因此,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和中國傳統的生產技術方式,我們不能簡單的移植過來,而應當通過借鑒和改造,吸取國外的經驗教訓,結合各個地區的特殊條件,挖掘傳統思想中所包含的合理資源,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探索出適合本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道路。
人類必須摒棄現在追求物質的生活態度和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實現從高消費向低消費的轉變,才能更好的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經濟的增長推動了消費的增加,而消耗的不斷增加就只能是不斷創造消費時尚,改變人類原有的、自然的生活方式,使之成為高消費的生活方式。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并不代表高質量的生活水平,相反會給高質量的生活水平帶來壓力。人類必須探索適合于人類長遠生存利益的低消費的生存模式。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中遵從“合于義”的節儉生活方式以及“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的節用、愛物的思想對現代人類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以及生產方式仍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人類的發展只有建立在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對生存環境保護的基礎之上,形成一種“綠色”的生活消費方式,才能既順應自然規律又符合人類長遠的發展利益,真正實現“天人合一”。
四、克服傳統****等級制度思想,建立適合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體制基礎
社會體制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制度,直接約束人們開發和利用資源的行為,它的政策導向和實際效果,影響到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性質和規模。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條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制度,為可持續發展事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目標,不僅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應該包括維護人民健康生活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條件,有一個安定和睦的社會關系環境,平等地共享保障個人發展的教育、醫療等社會資源,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吨袊?1世紀議程》制定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又對如何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加詳盡的發展道路。這一切都表明,中國正在開辟一條不同于西方工業化,更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優越性的獨特的發展道路。
中國傳統的生態倫理思想不僅表現在倫理道德領域,而且向法制領域延伸和擴展,形成了滲透生態倫理思想的法制理念,從而使生態倫理思想深人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去,發揮更強有力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盡管當時的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采取了許多自然保護的具體措施,如建立川虞、林衡等保護機構,制定森林保護、水資源保護、土地保護、動物保護等相關的法規,以及一些具體的管理措施,但這些措施只是要求人們通過自律,以提高內心的道德修養為目的,相對于封建的****統治來說,它們的作用是極其微小的。傳統思想中單純強調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迎合了封建君主****制度下統治者實行人治與****的根本要求,與現代社會中民主制度實行法治的要求相背離。而目前,我國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仍存在著嚴重的滯后性,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某些政府部門為了各自利益,盲目開發資源,以犧牲環境來實現自己短期的經濟業績,甚至對環境違法現象采取縱容的態度,從而導致了我國許多地區生態狀況急劇惡化、環境事故頻繁發生的情形。
民主與法治相結合是可持續發展順利實施的根本保證。要解決我國現行體制中不利于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方面,需要我們克服傳統中的****主義作風,以及缺乏民主與法制傳統的消極影響,進行制度創新,以建立起能夠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適合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體制。有關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法規,對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引、評價、教育和強制等作用,因而它是可持續發展的最有效和最充分的制度保障。要保證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地實施,必須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國家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公職人員應嚴格執行法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應嚴格遵守法律;同時,還必須加強對違法行為的懲治,杜絕違法事件的發生,使全社會形成遵守法規,崇尚道德的風尚,以推進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