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聯盟組織知識共享的過程中,共享主體進行知識共享的內在意愿、共享能力和異質性等因素對共享效率有著重要影響。要使聯盟成員積極參與知識共享且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構建有利于知識共享的制度架構,激勵成員知識共享的內在動機,監控和約束機會主義行為,同時需要依賴于價值、文化和目標的內化去鼓勵成員合作,降低成員異質性的不利影響因素。
[關鍵詞]知識共享 效率 影響因素 共享主體
一、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資源的稀缺性已成為制約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建立聯盟的形式實現知識共享,從外部知識網絡中獲取知識資源,可以提高聯盟成員乃至聯盟總體的競爭能力。從聯盟組織間知識共享的完整過程考察,可以看到它由三個方面組成:①知識共享主體:各成員組織;②知識共享客體:各成員擁有的知識;③知識共享環境:有關知識共享的各種客觀條件。聯盟組織間知識共享效率的影響因素可以從主體、客體與環境三個方面來研究。其中,共享主體因素在組織間知識共享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知識共享客體與環境等客觀因素可以由共享主體加以改善。目前,理論界關于組織間知識共享效率制約因素的研究缺乏對共享主體因素的討論。本文從共享主體的角度探討聯盟組織間知識共享效率的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提高知識共享效率的可行性建議論文代寫。
二、知識共享效率的主體因素
共享主體是知識共享活動的承擔者,共享主體因素決定了聯盟知識共享的成敗。包含在共享主體中的影響因素有主體的內在意愿、共享能力和主體的異質性三個方面。
共享主體的內在意愿 一個組織進行知識共享的行為意愿取決于它是否存在共享動機及其對實施共享產生的利弊權衡,即對知識共享風險與收益之間的權衡。就共享動機而言,聯盟的建立沖破了傳統組織邊界對知識流動的束縛,使成員從組織邊界外獲取知識資源,形成不同組織的不同專門知識間的協同…。因此,對合作伙伴資源的依賴構成了組織間知識共享的內在動力。此外,聯盟為各成員組織提供了一個外部學習的機會,通過與聯盟伙伴互動的學習機制,可以提高組織創造知識的能力并拓展特定的技術領域,組織學習構成了組織間知識共享的另一個內在動機。
主體的共享動機轉化為行動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由于聯盟成員是獨立的經濟實體,成員利益的異向性決定了伙伴間存在相互排斥的心理和機會主義動機。就成員組織自身來說,內部知識共享不足會導致績效欠佳,伙伴的機會主義行為會導致知識外泄,損害自身權益。為了防范伙伴可能的機會主義行為,聯盟成員普遍存在知識保護的傾向。成員主體的共享動機能否轉化為行動,主要受到以下兩方面因素的制約:
1、權益分配的公平性權益是聯盟內部的支配權利和收益,知識聯盟的特殊關系是建立在由一系列契約界定的權益分配的基礎上。公正合理的權益分配,可以有效消除機會主義、保守主義以及其他造成聯盟不穩定的因素,提高知識共享的效率;而權益公平性的降低,必定造成聯盟成員主觀愿望和積極性的減少,甚至最終破壞整個聯盟。權益的公平性需要契約和制度來保障。聯盟合約的簽訂和利益分配方案的設計與安排合理、公平與否直接決定了知識共享過程中成員的投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詳細的合作協議能夠給予合作雙方行為一定的法律約束力,使知識共享能夠在一個較為明晰的框架范圍內進行,進而降低對方的抵觸心理,增強安全感,促進伙伴合作。
2、 伙伴間的信任水平
由于聯盟伙伴間是一種合作競爭的關系,互相合作可能涉及到自身核心知識的共享,共享項目本身存在一定的風險,加之共享主體的異質性,這些因素決定了伙伴間存在心理距離?;锇殚g心理距離越大,對未來預期的分歧和反應的猜疑也越大,機會主義、保護主義和偏向行為必然越嚴重。良好的信任結構可以拉近伙伴間心理距離,促進知識共享。信任程度越高,聯盟成員會越愿意從雙方合作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僅僅著眼于局部利益,也會更加樂意共享彼此的信息與知識。
除此之外,聯盟目標的明確性有助于成員對合作目標有清晰一致的認識,使成員內部戰略層對知識共享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增強聯盟的內聚力,促進其產生相互合作、共享知識的意愿。
3、 共享主體的知識共享能力
共享主體的知識共享能力主要包括溝通能力、組織學習能力與知識反饋能力三個方面。
溝通能力是進行知識共享與組織學習的基礎。聯盟伙伴間的合作可以創造出隱性知識和內含隱性知識的組織慣例,它們體現在參與合作的組織成員之中,并一起形成了聯盟知識基礎的一部分。因此,在知識共享過程中,溝通能力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跨國聯盟中,語言能力與跨文化交流能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Hamel(1991)研究發現,在西方公司內幾乎所有的員工都缺乏日語能力并對日本文化不了解,這種情況限制了他們從日本合作者那里獲得實際的技能知識。然而他們的日本合作者并不同樣缺乏語言能力,這使他們可以從合作者那里學到想要的知識。
組織學習是指組織將員工經過學習得到的知識轉化為組織的知識,用來改善組織活動并進一步擴散、儲存在組織內部的過程。與此相應的能力就是組織學習能力。組織的學習能力通??梢苑譃槿齻€方面:學習企圖、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聯盟成員持有學習的主觀意愿,才會鼓勵員工積極尋找和學習有價值的知識并加以吸收利用。組織的吸收能力是指組織在對有價值的外部知識有效辨別的基礎上,加以接收、學習并內化而掌握的能力。Lorenzoni等(1999)認為,從內部或外部吸收知識是組織特有的能力,吸收能力會直接影響知識的跨組織流動與共享,組織的吸收能力越強,則它吸收轉換外來新知識的速度與效率就越高‘。知識的整合是指共享主體將組織內外現有的知識采用新的方法加以重建的過程。知識整合能力決定了聯盟成員能否有效地提高組織內部及組織間的知識共通程度,使知識能夠更加有效地傳播和共享。
知識反饋能力是指聯盟成員作為學習者的同時,將自身知識外化、綜合并反饋到聯盟內,進而被整個聯盟學習和共享的能力。良好的反饋能力應包括:①準確概括能力,指共享主體能準確無誤地將知識表達和歸納而外化,完成默會知識的概念化、隱性知識的顯性化以及凌亂知識的規范化;②迅速傳達能力,指共享主體能將知識在最快時間內傳遞給需求者;③及時調整能力,即在知識流動時,共享主體能及時調整知識的表達方式或糾正內容。共享主體的知識反饋能力能夠提高知識接收方的吸收效率,提高聯盟整體的知識共享成效。
4、知識共享能力的制約因素共享主體的知識共享能力受到其自身的知識基礎與技術能力、組織結構與組織文化的影響。對于外部技術的消化是一個知識解碼或打開過程,不但要付出成本,而且要以一定的知識能力為基礎。Hendriks(1999)指出,知識不像商品般可以自由地傳遞,在向他人學習知識時(分享他人知識),必須有重建的行為,必須要具備知識去學得知識、分享知識。就聯盟技術合作來說,需要對伙伴的技術資源進行操作處理,必然要求成員自身具備相應的軟性知識處理能力和硬件資源處理能力,在缺乏相應的硬件條件與技術能力的情形下,聯盟成員將無法進行有效的技術合作,也難以及時把握技術創新機會。
除此之外,組織結構是影響知識分享與學習吸收的重要因素。關于組織結構的研究表明,集權的多層機構傾向于復制并強化過去的行為,而授權式扁平化的機構則傾向于允許行為和信念的快速變化。對于聯盟合作創新來說,成員內部集權的等級結構由于其不能對環境的快速變化作出反應會直接影響知識的跨組織流動與共享,造成組織學習和創新的障礙。類似地,組織文化將會影響知識在組織內部的流通與轉換效率。重視人性關懷、情感交流與鼓勵創新的組織文化會使員工之間樂于共享知識,從而加速組織內部知識的創造過程,最終使聯盟組織間共享的知識在質與量上都得到提高。
5、共享主體的異質性 聯盟打破了傳統組織機構的界限和層次,使知識進行跨組織流動。由于各成員組織都是獨立的經濟實體,與知識在組織內流動相比,知識跨組織流動具有更大的難度。各聯盟成員在組織文化、組織結構、技術水平與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大大增加了知識共享的阻力。
6、 文化障礙組織文化是組織中廣泛共享與強烈認同的價值觀。雖然一定的文化差異可能會增加彼此學習的興趣,但知識共享具有一定的利他性,相似的文化和價值觀系統將使得知識學習的雙方的工作關系更加融洽。共同的價值觀不僅促進了雙方的相互理解和預測能力,而且保證雙方對技術合作的過程達成一致的默契。文化的異質性帶來的價值觀念分歧會影響聯盟成員的態度和積極性,思想和精神尺度的多元化也將對同一問題帶來不同的認識視角和思維邏輯,進而導致組織間的認知差距,進而極大地影響組織間的知識轉移。文化障礙無疑增加了知識共享的溝通成本,缺乏跨文化能力會使聯盟成員付出高昂的代價。
7、組織距離組織距離主要指組織結構和組織規模的差異。知識型聯盟以組織為學習主體?!霸诓僮鲗哟紊?知識轉移是一個組織間的溝通過程”。聯盟成員具有各自特殊的組織結構和組織規模,造成組織問的知識轉移和共享難度加大。不同的組織結構匹配著不同的組織學習、交流、記憶和吸收模式及其相應的組織慣例和協調機制。組織結構差異越大,相互間的溝通、對話與交流就越困難,知識通道開辟的難度也越大,并隨著聯盟成員的增多而更加復雜。而且,記憶和吸收模式的差距加大,會造成雙方相互反饋的效率降低。
8、共享主體間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技術性壁壘組織間共享的知識包括信息與技術兩個方面,就技術聯盟而言,主要體現為一種技術層面的合作,組織間共享的知識主要是技術層次的知識。組織內部技術的專屬性會對知識共享產生不利影響。一個特定組織的技術知識通常與特定背景相關,具有路徑依賴性質,是由其技術能力長期積累、持續演化形成的,這種技術知識無法在短時間內被另一組織所共享。此外,一些技術具有專用性,只能用于特定的用途,很難將之移作他用。技術專用性越強,聯盟伙伴成功學習的成本越高、難度愈大。 3.4 聯盟成員的學習能力與投入力度存在差異聯盟組織之間的知識共享只有在雙方都具備彼此互補的知識資源和匹配的知識結構,具有對等的學習能力的情況下,才能夠平等參與、相互學習與共享知識。如果聯盟成員在這兩方面相差懸殊,相互間的知識共享就難以順利進行。聯盟各方的投入力度由于目標及利益等方面的差異而不盡相同。知識共享項目的收益隨時間積累才逐漸增加,其效果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知識共享的績效難以靠短期的財務指標進行評估。部分成員可能著眼于短期績效的評價,將自身的長期戰略意圖讓位于短期的財務績效標準,控制組織學習的投入力度,影響整個聯盟知識共享的成效。
三、 結論與可行性建議
在上述三個方面的因素中,共享主體進行知識共享的內在動機和行為意愿決定了它是否參與共享活動并誠信協作,主體的異質性體現了聯盟成員進行知識共享的成本高低,而共享能力則直接影響其知識共享的績效。這三方面的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共享主體的異質程度過大、共享能力過低會影響主體對共享收益與成功可能性的預期,進而削弱其共享意愿和參與的積極性。反過來,在一定條件下,共享主體的內在意愿可以成為主導因素。在一個設計科學的、公平的制度環境與良好的信任環境中,主體的共享意愿能夠起到能動作用。促使其努力提高自身共享能力,與伙伴積極溝通與交流,降低主體異質性的阻力,最終促成知識共享。事實上,共享主體對知識共享的認知是內嵌于制度結構中的,個體理性是既定制度結構下的認知理性。一個良好的制度結構與信任結構是促進聯盟組織知識共享的關鍵。要使聯盟成員積極參與知識共享并取得良好成效,一方面需要建立有利于知識共享的制度架構,激勵成員知識共享的內在動機,同時監控和約束成員機會主義行為;另一方面,需要依賴于價值、文化和目標的內化去鼓勵成員合作,促進成員提高自身的組織學習能力,降低成員異質性的不利影響。
1、建立有利于知識共享的制度架構
知識共享的制度架構是聯盟成員的知識資源狀況和控制權在各成員間的配置以及有關共享程序與組織行為規范的制度安排。它將各成員連結在一起,決定著聯盟成員的生命力及其知識共享的成效。在建立聯盟組織知識共享的制度架構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科學設計聯盟的組織形式與治理結構。一般來說,當聯盟的伙伴關系風險高于內部績效風險時,應采用股權型聯盟,反之,可采用契約型聯盟。②一個完備的契約能夠在組織間知識共享過程中起到基礎性保障作用。在聯盟建立之初應明確聯盟知識共享的宗旨和目的,對知識交換和利用制定明確的條款,規范伙伴的行為。劃定各成員的權利、義務和各自承擔的責任、風險,對合作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產權成果的權利歸屬明確界定,有效地降低成員關系風險。③做好聯盟的組織協調與利益分配工作,提高退出聯盟的成本,防止機會主義行為。具體可采取單向或雙向質押的方法,抑制聯盟伙伴的機會主義傾向,實現伙伴之間的優勢互補、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的目的。
2、構建有利于知識共享的信任環境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聯盟伙伴的信任水平,是消除歧見、促進知識共享效率的有效途徑。建立良好的信任環境有助于組織間知識資源的充分分享,強化聯盟體的競爭優勢。從實踐來看,聯盟協議的明確化是增強彼此信任關系的有效方式。除此之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有助于提高聯盟成員間的信任水平:
·建立信譽機制。信譽機制是聯盟成員間知識共享得以順利實現的重要因素。聯盟組織間的知識共享是一個長期交流、多次合作的過程,信譽檔案與信用評級機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各方參與人員的合作積極性,建立成員自身的合作信用,促進聯盟成員之間產生信任機制,自覺參與知識共享活動。
·塑造聯盟文化,促進融合。建立一個重視知識、強調創新的相互信任、相互學習的聯盟文化,可以降低共享主體異質性的不利影響,縮小成員認知差異,減少關系風險的同時降低共享成本。具體實踐上,可以進行跨文化培訓,鼓勵非正式接觸,促使各聯盟成員提高行為和決策的透明度,使各種文化在聯盟中相互滲透、相互交融,最終通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形成融合一體的聯盟文化。
·加強溝通,增進信任。有效的溝通有利于增強組織間的信任,不但可以降低知識轉移的成本,而且可以增加知識流動的速度,促進知識共享。聯盟應建立多樣化的知識共享流程和次級合作網絡平臺,通過建立多向的溝通渠道,拓展聯盟成員的思想交流領域及溝通機會。同時,建立一系列跨越組織多功能團隊,協調聯盟成員的合作學習與交流,幫助提高各成員的組織學習能力與協作能力,培育聯盟知識共享與創新的共同愿景。
四、結語
聯盟組織間知識共享效率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除了共享主體自身的因素外,有共享客體——知識方面的原因,更有共享環境方面的因素,譬如一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政府相關政策、市場機制的完善程度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著重分析由共享主體自身所導致的決定知識共享效率的因素,不論共享主體是企業、高?;蚴强蒲袡C構,找出其中的共性,挖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應的可行性建議。研究結論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下一步將結合現實中聯盟組織的運行情況進行實證分析,將研究引向深入。
[1] Das T K, Teng B S. Instabilities of strategic alhanees: An internaltensions perspective.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 11(1):77-101
湯建影,黃瑞華研發聯盟企業間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5(6):63-66
曹興,企業知識狀態與技術核心能力形成的微觀機制,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76-81
Hamel G.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within international
allia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51):83-103
Argyris C, Schon 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11: Theory, method,and practice. Reading: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1996:1-9
Lorenzoni G, Lipparini A. The leveraging of interfirm relationshipsas a distinctiv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A longitudinal stud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4):317-338
鄭傳均,知識型聯盟巾知識共享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情報雜志,2007(2):10-12
Hendriks P.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l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999,6(2):91-100
賈曉霞,周溪召,合作創新企業間知識轉移障礙因素識別與對策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07(1):61-64
[10]龔毅,謝恩,中外企業戰略聯盟知識轉移效果的實證分析,科學學研究,2005(4):500-505
[11] Hodgsnn G M. Meanings of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Journal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007, 14(2):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