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無論是它不尋常的過去,還是獨一無二的現住,它的存在,都如同一種圖騰和象征,使得這里的一切都有了光彩和生機。
在氣象學家的眼里,天山就像是亞歐腹地的一座巨大的濕島,為廣袤干旱的大地提供水分的滋養,孕育出萬頃良田、肥美宜人的綠洲!
在地理學家的眼里,天山更像一位魔幻師,在魔杖的揮動下,森林、草原、冰川、河流、湖泊,煥發出無限生趣!
天山的秘密有人懂
如果天氣晴好的話,那么,天山東部的博格達峰,就會像黑白布景一樣,醒目地懸掛在烏魯木齊城市的東方,幾乎觸手可及。只要有一定的視野,你總會看到它嫻靜的姿態,像蒙娜麗莎的微笑,高貴,典雅,卻難以捉摸。你會下意識地猜度和聯想。從冬到夏,博格達峰山頂亙古不變的雪冠,耀眼,圣潔。
如果你在飛機上鳥瞰,那么,天山則是另外一幅模樣——山巒疊嶂,綿延不絕,雍容華貴,儀態萬千。云遮霧繞中,似乎掩藏著許多玄機。你會不自覺地徜徉,審視,迷醉,直到你乘坐的這只巨鳥,翅膀輕輕地掠過它寬闊平坦的頭頂……
在亞洲中部的版圖上,恐怕沒有什么山系比我們的天山更遼闊壯大。它逶迤數千公里,橫跨中國與獨聯體,氣貫長虹。
比起世界范圍內其他古老的山系,天山,無疑有些青春逼人。
經過了數億年的夷平——隆起——再夷平——再隆起的循環回復,現代天山終于誕生了。它幾乎和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同時現身。
8000萬年來,大西洋的水汽豪情萬丈地越過地中海,穿越阿拉伯半島,越過伊朗高原,然后,長驅直入,抵達天山山脈。
而在地球的另一側,北冰洋上空冰冷的水汽,也在異曲同工地上演著和大西洋驚人相似的一幕:它們果斷地越過亞歐大陸的北部,與“年輕”的天山山脈邂逅,于是,硬朗挺拔的天山生出萬般柔情,用豐沛的雨水和雪片,回報源源不斷輸送來的大洋氣流……
在中國歷史上,關于天山,有許多珍貴的記載和傳聞。
翻開《史記》、《漢書》、《山海經》、《西域記》、《水經注》,或者《西域圖志》、《新疆圖志》,在這些著名的典籍里,都找得到關于天山地理、物產、風貌方面的記載和描述。它,有史可循。
先秦至漢,天山,統稱為“北山”,以此應對被稱為“南山”、“蔥嶺”的昆侖山。
在唐代,已經有了明確的“天山”稱謂。唐代詩人岑參的《熱海行送崔傳御還京》中的詩句:“送一醉天山郭?!边@里所指的“熱?!?,就是今天的伊塞克湖南面的天山,即托木爾——汗騰格里山一帶。
到了清代,則使用正式統一的“天山”名稱了。對天山具體山段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勢、交通道路、自然資源,都有了詳細的描摹。
在1911年出版的《新疆圖志》里,關于天山的范圍,是這樣敘述的:“字蔥嶺而東分兩大干,漢書謂之南北山”,“其天山一支,由喀什噶爾之喀喇租庫山,逶儷東北,繞烏什、阿克蘇、庫車之背,至伊黎(犁)乃折而東,又經迪化(今烏魯木齊)之南,辟展(今鄯善)之北,直至鎮西哈密東,至于塔勒納沁山,總名天山,一日雪山,一日靈山……”
天山,無論是它不尋常的過去,還是獨一無二的現在,它的存在,都如同一種圖騰和象征。它的靈魂依附到了依賴它的萬事萬物身上,使得這里的一切都有了光彩和生機。
在氣象學家的眼里,天山就像是亞歐腹地的一座巨大的濕島,為廣袤干旱的大地提供水分的滋養,孕育出萬頃良田、肥美宜人的綠洲!
在地理學家的眼里,天山更像一位魔幻師,在魔杖的揮動下,森林、草原,冰川,河流,湖泊,煥發出無限生趣!
然而,天山是柔美的,也是無情的。它是一個矛盾的復合體!它帶給人們土地、雨水和無限惠澤的同時,也賦予人們無盡的災害。作為福利的副產品,雪崩、暴雨、洪水、干旱,極端的低溫和酷熱,都在不時地侵害這塊土地,并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人們為此煩惱!只因為,人們還不夠了解它!
于是,科學家們畢其一生研究它,揣摩它,天山的“秘密”終見“天日”。人們看到了它真實的面孔!
我們了解它,因為,它曾是我們的全部;我們關注它,因為,它如同給予我們生命的母親,抑或是父親!
天山雪:讓我歡喜讓我憂
“朋友,你到過天山嗎?天山是我們祖國西北邊疆的一條大山脈,連綿幾千里,橫亙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間,把廣闊的新疆分為南北兩半。遠望天山,美麗多姿,那長年積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體起舞時的維吾爾族少女的珠冠,銀光閃閃;那富于色彩的不斷的山巒,像孔雀正在開屏,艷麗迷人……”
重溫這些濃情四溢、激越飛揚的文字,即使很少動情、缺乏想象力的人,也會為之感動和神往,展開憧憬的翅膀……
正如碧野所描述,天山不僅展現一種稀有的美麗,而且給人以無限柔情。在碧野的筆下,它有豐饒的水草,綠發似的森林。“當它披著薄薄云紗的時候,像含羞的少女;當它被陽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時候,又像年輕母親柔軟的胸部……”
然而,人們還是無法想象,在炎熱干燥的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間,竟然橫亙著一座終年寒冷濕潤的天山!積雪覆蓋了它無數的山頭,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天山南北的地理面貌。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雪,對于生活在天山南北的人們而言,是舉足輕重的!人們對它寄予了愛和恨雙重的感情??茖W家們則積聚了滿腔的熱情甚至畢生的精力。
有人說,天山雪,是天上來的信!
是的。科學家們告訴我們,在冬季,在4000米~5000米的高空,當氣溫在零下25攝氏度左右時,會生成冰晶。冰晶隨風降落到2500米~3000米,遇上冷卻的云層,冰晶使云粒蒸發,蒸發的水汽又在自身周圍凝結,迅速生長發育,形成形狀各異的晶體——雪就這樣形成了。在風的作用下,雪飄飄灑灑落到地面,于是,有了“天上的來信”的美譽。
據說,中國是研究雪的鼻祖。在2000多年前,西漢的《札記·月令》中,就有關于雪的記載。公元前約150年《韓詩外傳》中“凡草木花都無出,雪花獨六出”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雪的記載和研究。
據胡汝驥和中國氣象局提供的資料認定,天山是中國重要積雪地區之一,冬季平均最大積雪貯量接近1000億立方,比美國宇航局微波遙感觀測計算的結果還要多。
而天山西部山區的伊犁河流域的積雪量則最為豐富,如在鞏乃斯河海拔1776米的中科院天山積雪雪崩站,年平均積雪深89厘米,最大積雪深150厘米。
這塊位于西天山中部的谷地,是中亞干旱大陸床的一塊“濕寶”,以西天山為屏障,阻擋了北冰洋寒流以及兩大沙漠的干冷干熱氣流,敞開的西面卻使大西洋、地中海、巴爾喀什湖等水域的西風帶暖濕氣流源源不斷順暢貫入整個河谷,形成了獨特的氣候,占盡了新疆的綠色,它也因此成了新疆著名的糧倉和迷人的畫廊。www.LWLM.com編輯。
伊犁河谷地區農業生產連年豐收,已成為新疆的糧、油、畜產品和糖料基地。主要農畜產品居全疆前列,“伊犁紅”蘋果、“紅地球”葡萄蜚聲國內外。
伊犁河谷草場總面積5419萬畝,不僅有高 山草場、河谷草場、山坡草場,還有草甸草場、高原草場和高寒草場……形態各異,美不勝收。其中中等以上草場面積占94%,是全國少有的優良牧區。在這塊占全疆草原面積6.7%的草場上,飼養了全疆13%的牲畜,生產了占全疆產量19%的綿羊毛,35%的牛奶和15%的肉類,牲畜頭數居全疆各地州第二位,主要畜產品和牧業產值均居全疆第一位。
豐沛的降水帶來種種好處的同時,洪水、暴風雪、雪崩,也以災難形式降臨。
2010年1~2月,伊犁河谷又逢降雪量偏多,平均降水量居歷史第二位。持續降雪為當地帶來了災情,特別是雪崩災害較為嚴重。其中,1月26日伊犁河谷新源縣境內發生的雪崩,就造成5人死亡、10人被困,出動直升機后才將被困人員成功救出。
目睹了一場大雪崩
“在我印象中,2005年218國道天山段的雪崩,可以說是幾十年一遇,跟1966年的冬天差不多,當時也發生了大雪崩。但這次的雪崩發生過程很短,只有10分鐘左右。”長期從事積雪、雪崩研究觀測的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員徐俊榮這樣說。他也是中科院天山積雪雪崩研究站的現任副站長。
天山雪崩在很多人的記憶里都印象深刻,而且并不只是在冬季發生。
1978年8月23日,夏季。在天山中部,一場特大雪崩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醞釀著。
“雪崩越過一條冰川,穿過了海拔3500米的一座山梁,最后,躺在了另一條海拔3000米的冰川上。速度相當快,幾乎來不及讓人反應過來!”積雪研究人員王志超這樣回憶那場驚心動魄的瞬間。
也是在夏季。天山東部。1981年7月26日上午10時左右,博格達三冰區17號雪崩路徑發生雪崩。
“雪崩帶來的雪云高達300多米,雪崩氣浪波及范圍有三公里,非常壯觀!雪崩發生的時候,有天塌地陷的感覺,幸虧當時周圍沒有人?!边@是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員仇家琪對這場雪崩的描述。這次雪崩的垂直落差有1200米,路徑長度1700米。仇家琪當時目睹了這一驚心動魄的一剎那。
還是在20世紀70年代。天山積雪雪崩研究站站長胡汝驥和副站長馬維林在天山積雪站內整理資料,突然“轟隆”一聲巨響,發生雪崩了!胡汝驥和馬維林立刻背上儀器,沖出門去。他們要到現場觀察!
“轟隆!”又是一聲巨響,又是一次雪崩!前呼后擁的雪崩,伴隨著呼嘯的氣浪,排山倒海般奔騰而下,把正在山腰上工作的他倆推出了幾十米遠。他們懷抱著儀器在雪浪沖擊下跌爬著,幸好被山坡上的樹枝掛住,才幸免于難。
當時,積雪斷裂處的無數個拳頭大的雪團仍在飛速滾動著,表明新的雪崩隨時都可能發生。但兩位專家顧不得個人安危,采集第一手數據在那一刻占據了他們大腦的全部。冒著隨時可能被雪崩掩埋吞噬的危險,他們找了一處相對較深的雪窩藏身,一邊繼續工作,仔細地觀測記錄,直到取得最后一組數據。
“好險呀!”至今回憶起來,胡汝驥仍然感到后怕。這一次,巨大沖擊力的雪流將站里房子窗戶的木頭柵欄都打爛了。
之后,為了保護研究站,站里人員在對面山坡上挖了三個三米乘五米的土丘緩沖池,以消解雪崩的威力。2009年此地發生大雪崩時,研究站安然無恙,雪流被有效抵擋在了第二個土丘處。
由于雪崩的發生地點往往距離研究站很近,所以,這里的科研人員經常參與到過往車輛和人員的救援工作中。
2010年12月22日傍晚,距離天山積雪研究站100米處,先后發生多次雪崩。雪崩發生時,通訊即刻中斷。此時,研究所兩名研究生陸恒、洪雯正在站上從事監測工作。
洪雯說,前兩次雪崩發生后,先是一輛貨車被埋,貨車司機步行到站里投宿。之后,一輛越野車經過時,想把道路清理出來通行,沒想到發生了第三次雪崩,車輛和人員全部埋在雪中?!捌渲袃扇寺竦幂^淺,自己出來了,另有三人被深埋在雪中。爬出來的兩人到我們站里尋求救援?!焙轹┱f。
陸恒、洪雯得知事情經過后,立即利用剛剛恢復的網絡電話和QQ聯系養路段和當地公安部門。通過在線的烏魯木齊同事的聯絡,當夜終于聯系到了那拉提鎮派出所。掃雪車和救援人員隨后趕到,陸恒、洪雯和在這里駐站的王海存夫婦全力投入到救援中。挖出來的三人中,一位女性還能夠說話,一位男性已無生命體征,另一人僅有心跳。
站里人員為傷者提供了保暖措施,并進行人工呼吸。之后,救援人員將傷者送往醫院救治
“這樣的事多了去了。雖然救死扶傷不是我們的職責,但我們不能見死不救,伸出援助之手是應該的,誰都會這么做的。”徐俊榮說。
專家說,關于天山雪崩的記載,早在1200年前我國就有了文字記載。
在《大唐西域記》卷一中,在記述天山托木爾——汗騰格里結木扎特河谷及其山區的積雪和雪崩情景時,有這樣的文字:“山谷積雪,春夏含凍……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叫。微有違犯,災禍目睹?!?br />專家認為,這不僅是對當地積雪與雪崩災害的真實記載,而且還告訴了人們一個常識:聲波對雪崩具有觸發作用。并以此為依據,明確規定此條為通過雪崩危險區必須注意事項。這一通過雪崩危險區的準則,至今為中外積雪研究者和登山探險者所嚴格遵守。
除了頻繁的雪崩,在天山東部的博格達,暴風雪帶來的災難,也給登山探險者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1998年夏季的博格達,賦予了新疆登山隊員前所未有的機遇。來自新疆登山協會,烏魯木齊登山協會的十多名登山隊員先后登頂成功,征服的驕傲寫在每一個成功者的臉上。來自香港岳峰攀石會的登山隊當然也不甘示弱,他們也要實現一種征服。
也許是山的本性是反復無常的,也許是所有的成功和勝利都不是永久的,失敗總是伴隨在成功的左右。雪峰給人無限憧憬和激情的同時,也為征服者設置了重重“陷阱”——暴風雪、冰裂縫,還有高寒缺氧,都無時無刻不在考驗他們的意志和智慧。
山難幾乎是在瞬息發生的,令人難以置信。就在香港岳峰攀石會的成員陳景全、林志偉、楊志浩三人準備突擊頂峰時,山難發生了——三名隊員全部失蹤,杳無音信!次年八月,香港、臺灣、新疆兩岸三地的志愿者再次進行搜索時,只找到三個人的背包。
2008年夏天,在冰川運動的作用下,香港岳峰攀石會的三名失蹤人員中,楊志浩的遺骸被意外發現。至于山難的真正原因,至今是個謎。有人分析,是滑墜所致。但香港方面始終認為,是遭遇了暴風雪。在整個夏季,博格達大大小小的雪崩,司空見慣。
1999年8月,我在博格達登山大本營采訪時,大本營附近的山體上,雪崩聲不絕于耳。它們通常像瀑布一樣直瀉而下,瞬間發生,瞬間湮滅。整個過程只有幾分鐘,甚至短到幾秒。然后,過不了多久,在其他地方,同樣的情景又再次上演。
科學家繪制出天山雪崩危險區分布圖
那么,對于雪崩這樣的災難,我們是否束手 無策呢?
經過數十年的野外觀測及其相關研究,以胡汝驥為代表的一批新疆科學家,已經繪制出了天山山系雪崩(風吹雪)危險區分布圖。
天山山系雪崩危險分區有五個區域,即低山草原或半荒漠雪崩危險區、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險區、中山草地雪崩危險區、高山冰緣帶(石質)雪崩危險區,以及高山、極高山冰川帶雪崩危險區。www.LWLM.com編輯。
低山草原或半荒漠地區危險區,主要分布于天山山系的前山帶或山間盆地的周邊地帶。由于這個區域積雪較薄,雪崩活動強度表現微弱。
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險區在天山山系的北山坡,從北部阿拉套山的2400米到南部的哈爾克他烏山升高至3000米的區域。該區域降水豐富,最大積雪厚度可達到兩米。“這一地區災害性雪崩有10年周期性發生規律。在漫長的冬季,林間谷地和坡地的草面上,常常有雪崩漫卷而來,森林被毀,交通受阻,還危及到人的生命財產。”專家解釋。
中山草地雪崩危險區是天山山系中雪崩危險面積最大、雪崩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這個區域在天山山系海拔1500米~2000米和3000米~3500米的兩個地帶內?!斑@個區域植被覆蓋的地表柔軟光滑,積雪深厚,持續時間長達四五個月。其雪崩規模大,危害嚴重。”專家總結。
在這里,一般每年11月下旬就有雪崩發生。最后一次雪崩是在來年的4月中旬的全層濕雪崩,從而宣告該區雪崩危險期結束。
高山冰緣帶是又一個雪崩危險區。在融雪期間,河谷、沖溝中的積雪常常形成雪水洪流,造成較大的破壞。具體的分布范圍各山區不同,大概在海拔2600米~3500米。
3500米以上的高山、極高山(冰川區)的中央天山,無疑是雪崩最為活躍的地區。這里全年都具有雪崩發生的可能性,尤其是下半年,雪崩更為頻繁。
科研人員發現,在坡度40度左右的山坡坡面上,雪下到30厘米時,很可能發生雪崩,雪在這樣的坡度上站不住腳。在春季氣溫回升的短時間內,積雪將全部從這樣的坡面上下來?!斑@時候,雪崩發生就很集中,雪崩將大面積發生。”天山積雪雪崩研究站現任副站長徐俊榮說。
根據觀察,春季的雪崩一般發生在白天的北京時間14時左右。這時,雪的表面經太陽曬后變松軟,容易散開……“只要一個地方松動,其他地方都會跟著動,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徐俊榮說。
而在冬季,大雪天氣的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可能發生雪崩。一般來說,大雪之后的一兩天,容易發生雪崩。
天山山系群峰之巔終年戴著雪冠?!把┍雷鳛樯降厣鷳B系統形成因素之一,它對不同尺度山地和不同季節的氣候環境具有調節功能。雪崩對山區積雪具有再分配的作用。當然,雪崩也具有一定的危害作用?!敝锌圃禾焐椒e雪雪崩研究站第一任站長胡汝驥這樣總結。
胡汝驥說,受西風氣流影響,天山山系降水由西向東逐步減少,因而,雪崩發生的頻次、規模及其危害,也隨之遞減。天山山系雪崩主要集中在西天山,而東天山則較少發生。
專家在對比研究后發現,由于阿爾泰山和西天山一樣,也是干寒型積雪,因此,其雪崩危險區分布也跟天山山系大致相似。昆侖山由于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邊緣,受地形條件和高原氣候影響,低海拔山區,降雪較少。在青藏高原,降雪主要集中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區域,雪崩的發生也主要集中在這個區域。
雖然內蒙和東北地區降雪也較多,但由于這些地區的山區森林茂密,雪崩發生較少,雪害主要以風吹雪為主。多發生在低山和丘陵地帶。
因中亞地區的山區氣候和地理環境跟新疆相似,如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這些國家的山區雪崩危險區域分布也和新疆天山相近。
取得我國首批雪崩動力學參數
新中國成立后,考慮到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國學者開展了冰雪及其災害防治的研究,并開始了天山山區公路的建設。
當時的伊(犁)焉(耆)公路全長582.3公里,橫貫天山中部,溝通新疆南北。但由于遭受雪崩、風吹雪災害,多雪年份冬春季節不能正常通車。1967年9月,應自治區交通廳公路局的要求,中國科學院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新疆雪害考察防治工作隊”,對天山積雪、雪崩和風吹雪防治進行考察調研。當時,參加工作隊的有蘭州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新疆地質地理研究所、自治區交通廳公路管理局、公路設計院、自治區氣象局等單位。www.LWLM.com編輯。
同年11月26日,在伊犁河支流鞏乃斯河上游,建成了我國迄今為止唯一的山地積雪雪崩研究站,即中科院天山積雪雪崩實驗研究站(簡稱“天山積雪站”)。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員胡汝驥成為該站第一任副站長。這里海拔1776米,為天山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險區?!耙哉緸橹行?,上下各12公里,均是雪崩危害地段。該站區從山頂3500米到1500米之間,雪害每年都有發生。在這樣的地方從事山地積雪雪崩研究,就中國境內來說,天山是獨一無二的?!焙牦K說。
天山積雪站設立后,先后在這里設立了氣象觀測場、水文觀測場、積雪物理與太陽輻射觀測場、積雪融水徑流場,以及雪害防治工程試驗場。
“雪崩的觀測主要是記錄其發生的頻次,堆積量和破壞程度,以及滑行的路徑有多遠?!毙炜s說。
1996年,研究站與日本方面的冰雪專家,在天山積雪站進行了一次雪崩試驗,成功地取得了我國首批雪崩動力學參數。
在這次雪崩試驗中,專家們記錄到,雪崩的前鋒速度達到每秒7.1米,雪崩的最大沖擊力出現在雪崩1.45米的高度。
記錄積雪融水徑流,需要在地面用固定取樣器采樣,比如用流量計,每半小時取一次樣并記錄數據。而積雪的觀測主要是測量雪深、密度及硬度?!耙话惴e雪超過五厘米開始觀測。最深積雪曾記錄到1.42米?!毙炜s說。
由于地處深山,科研人員的生活極為不便?!?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們的物質條件都極為惡劣。即使春暖花開了,科研人員的食物仍然只有儲存的冬菜?!焙牦K(1973-1989年間擔任站長)說?!澳菚r候,白水煮菜要吃整整一個冬天。因為營養跟不上,我們的指甲都凹陷了?!?/p>
2009年,中科院生地所投資30多萬元為站里建設了風能、太陽能互補型的小電站。但風能效果不佳?!坝刑柕臅r候,每天能發電六到八度,夠四五個人的日常用電和照明。如果人多或設備用電增加的話,就不夠用了?!毙炜s說。
找到了對付風吹雪的辦法
1974年,獨庫公路修建的時候,我國將積雪、雪崩以及風吹雪的研究與防治工作首次列入工程專項進行研究,天山積雪站和相關部門一起開展了風雪流實驗工程——輕型防風雪流走廊工程的效應分析等研究?!拔覀冋业搅藢Ω讹L吹雪的辦法!為我國研究公路雪害防治與建設公路密切結合提供了可能。”胡汝驥說。
獨庫公路因地處天山腹地,全線受雪崩、風吹雪病害路段共140公里,修建之初隨時而來的雪崩、風吹雪曾讓很多解放軍戰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然而,在胡汝驥看來,如此危險的區域,卻是科學家研究雪崩、風吹雪的重要場所。在冬季天山的大風口和山隘,如天山公路艾肯達坂和拉爾墩達坂,風攜帶雪粒在地面近地層空氣中運動,形成風吹雪,也叫“風雪流”?!巴趲追昼妰?,狂風裹挾著雪團,將大段大段的公路掩埋?!焙牦K說。
為了有效地觀察風吹雪造成的危害,1978年,胡汝驥和他的同事們在距積雪站30公里、海拔2700米的拉爾墩達坂建立了一個臨時觀測點。
這兒是天山公路風吹雪最嚴重的地段之一。在觀測點周圍15公里范圍的9條溝谷內,溝槽中常有25米/秒以上的大風出現?!翱耧L發作時,伸手不見五指,氣溫驟降、滴水即刻成冰。這時候如果一輛汽車行進到這里,水箱會立刻結冰,司機會有生命危險!”胡汝驥說。
為根治這類惡性事故,科研人員借鑒國外經驗,在當地進行各類導風工程實驗。經過反復實踐,證明直立式下導風工程效果最佳,而且比較經濟,最終形成現今雄偉壯觀、氣勢磅礞,挺立于該區的混凝土立柱、鉛絲網作擋板的永久性導風工程,基本實現上述目標,保證了天山公路冬半年的暢通,也由此開創了我國風吹雪防治研究的新局面。積雪站的專家們還與交通部第一公路設計院一起,聯合推出了獨庫公路風吹雪防治工程方案和防風吹雪走廊的設計。
對于雪崩,專家們建議,應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在治理方面,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機械清除相結合的辦法,以工程保護植樹幼苗,生物治理與工程措施同步進行。在工程治理上,貫徹綜合配套工程類型,使穩、導、緩、阻工程類型合理配置于有利地形上,發揮其最大作用,實現治理一處成功一處、收效一片的目的。
專家們認為,天山山區風吹雪的主要危害是道路安全,因此建議,采取工程治理與機械清除相結合的原則。工程治理以導雪工程(直立式下導風、屋檐式下導風等)為主,阻雪措施(阻雪柵欄、阻雪墻、阻雪堤等)、改善道路邊坡、開挖儲雪場和提高路基相結合,綜合治理。